從一名基層村扶貧干部成長為臨夏市南龍鎮扶貧工作站副站長,青年干部張小林用扎實的工作作風成為群眾貼心的幫扶干部。
剛參加工作的張小林在南龍鎮高鄧家村當計生專干,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他便與所有扶貧干部一道全身心承擔起脫貧攻堅這個神圣而光榮的使命。今年10月,他被州上表彰為“全州脫貧攻堅優秀鄉村干部”。
作為南龍鎮高鄧家村包村干部,張小林時常為群眾排憂解難,為村民致富發展出謀劃策。他進村入戶,認真分析群眾致貧原因,千方百計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
2015年,高鄧家村二社群眾張林霞一家遭遇不幸,她的丈夫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去世,從此,供讀兩個女兒上學的重擔就落到了她一個人的身上。聽到消息后,張小林協同駐村第一書記、村“兩委”班子成員積極協調,輾轉半個多月,向她丈夫的用工單位追討到8萬元的賠償金,解了張林霞一家的燃眉之急。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她的丈夫剛過世半年后,張林霞不慎從凳子上摔下來腰部受傷,她們一家再次陷入了困境。張小林立即聯系民政部門,爭取到5千元的臨時救助金,又積極協調將張林霞一家納入低保。在“3+1+1”沖刺清零行動中,他及時向上級匯報,為張林霞爭取到一個公益性崗位,讓她當上了道路安全勸導員,每月有1500元的工資收入;又對她正在上大學的女兒落實了“雨露計劃”;還對她們實施菜單式扶貧項目,去年,張林霞拿到了1千多元分紅,切實減輕了家庭負擔。“現在,我們家順利脫貧了,這一切都是包村干部的功勞。我現在還領著工資,女兒上學也有保障,相信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張林霞充滿信心地說道。
張小林為群眾解疑釋惑
張小林還積極帶領高鄧家村黨支部、駐村工作隊和群眾一道實施高原夏菜種植項目,挖水渠、覆農膜、施肥和點種菜苗,這成為村民又一項致富增收門路;在妥家村草灘社打造了以“回味鄉愁”為主題的鄉村旅游新項目,為南龍鎮發展鄉村旅游拓寬了新路子,帶動周邊群眾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壯大了妥家村集體經濟,為南龍鎮其他村發展旅游起到了引領作用。
張小林全力投身到脫貧攻堅固強補弱、鄉村振興的工作中,積極起草方案、章程、兌換積分規則等,在單子莊村建成并運營起了全市第一家村級“以德扶貧”愛心超市。今年9月,單子莊村的貧困群眾迎來了第一次積分兌換。“多虧我們的扶貧干部想出來這么好的辦法,讓我們兌換生活用品,獲得實惠,改變了村上的民風。現在,人人都爭著做好人好事,風氣越來越好!”說起變化,村民們一個個都高興得合不攏嘴。
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張小林一步一個腳印,竭盡所能幫扶群眾,幫扶幫到群眾心坎上。通過張小林及廣大扶貧干部和群眾的共同努力,如今的南龍鎮村村有產業、家家奔小康的美麗鄉村愿景正一步步變成現實。
責任編輯:王芳